公募基金管理费变革,走出“旱涝保收”舒适区

发布时间:2023-07-10 20:14:05 中国文化网

一直以来备受诟病的公募基金管理费“旱涝保收”模式迎来重大变革。

监管层日前发布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工作安排,具体举措包括推出更多浮动费率产品,降低主动权益类基金费率水平,规范公募基金销售环节收费,完善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披露机制等,其中新注册产品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分别不超过1.2%、0.2%。


(资料图)

部分头部机构已经用存量产品作出表率,易方达、华夏、广发、兴全等权益保有量规模头部基金公司纷纷发布公告,对公司旗下管理费率高于1.2%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费调降至1.2%,托管费高于0.25%的调整到0.2%,并于7月10日起正式生效。这说明之前市场传闻的“新老划断”并不靠谱,存量权益产品费率的下调看来也是大势所趋,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整个行业从上到下回应市场需求,主动求变,走出舒适区的决心。

公募基金管理费改革的落地,选在市场已经疲弱了一段时间的当下,既显合理也显迫切。

据第三方统计,去年各类基金亏损达1.45万亿元,管理费收入近1500亿元,其中权益类基金管理费收入占比过半,近900亿元,这也让大多亏损的基民意难平。同时,与国外成熟市场各类费率较低的指数基金受欢迎程度较高不同,我国主动权益类基金费率水平相对较高、个人投资者持有规模较大,弱市时极容易放大这一负面体会。

按照费率新规导向,基金费率与基金投资业绩挂钩产品,按照基金业绩表现分档收取管理费,费率水平双向浮动,收益表现不达约定水平时,管理费水平适当向下浮动,收益表现超越约定基准时,管理费水平适当向上浮动,这无疑合理而必要。

降费对于基民来说是中长期利好。在公募费率改革之前,对于基民的“优惠”,便是与持有时间挂钩,产品按照投资者持有产品份额时间分档收取管理费,投资者持有份额时间越长,支付的费用水平越低;但对于基金公司自身,除了认申购费、销售服务费、赎回费之外,基金的管理费与托管费无论基民盈亏,都要收取。包括公募基金在内“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资管行业,检验业绩唯一的硬指标就是赚钱效应,这也是行业收费是否合理的最重要标准。

资本市场风云突变为常事,此一时彼一时,即便是专业投资机构自身,也很难做常胜将军。而基民当中更有不少“小白”属于火线入市,往往一开始接触权益类产品,是在市场高点时闻风而动,选择明显不适合自身特点的权益产品,莫名敢于放大风险,低谷时却又难以接受,一割了之,A股牛短熊长,因而造成“基金挣钱,基民不挣钱”这一顽疾。

当然,并不是说浮动费率就是万能,其对于资管行业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放大效应也不容小觑。但在坚持以固定费率产品为主的同时,审慎推广浮动费率,无疑更为合理和迫切。

Wind数据显示,2022年,管理费用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中,易方达基金位居首位,管理费用总计101.51亿元,此外,广发基金、富国基金等5家基金公司管理费用也超50亿元。

基金“降费”符合国家关于“减费降税”的宏观政策精神,有利于降低整个社会的金融成本,从长期来看,随着市场成熟度的提高,基金的工具化属性会越来越强,基金“降费”将是大势所趋。

截至2023年上半年,我国公募行业总规模已近28万亿元,这一发展势头仍在延续。费率新政之下,基金公司尤其是中小基金公司的展业难度上升。与之一样受影响的,除了银行代销渠道,还有一些基金销售机构(如支付宝、理财通等),基金公司要将管理费当中一定比例切出去给到这些机构,仅去年全年,销售渠道相关费用占公募基金费用总额的比例近四成。

此外,公募基金证券交易佣金费率降低同样箭在弦上,这对于券商等机构将构成影响。不过,这一切的出发点与终点都是为了提升资本市场吸引力,让大小资金“愿意来”并且“留得住”。

文/魏敏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赵琳

标签:

延伸阅读
a04-正文-广告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