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已压缩会议58.6万个——即使按每个会议只有半小时保守估算,连续开完这些会仍需33年。惊人的数字背后,折射的是“会议依赖症”之重,病根则在于热衷“形式”的懒政思维。(《新华网》,10月29日)
这种“懒政”之所以大行其道,归根到底还是由于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些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制定政策、出台办法时“心懒”,不是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而是从工作怎么简单省事出发,至于是否符合群众利益、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则懒于考虑,结果“倒洗澡水连孩子一起泼掉”,剜了民生的肉去补“懒政”的疮。
毋庸置疑,“懒政”是公务员对责任的亵渎,耽误的是一方发展,辜负的是人民的希望和期待,对其危害绝不可小觑。当前中国正处在重要发展关口,形势日新月异、机遇稍纵即逝,容不得“懒政”存在。“懒政”的存在,是能力问题,更是作风问题,它极其严重的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要“加大治懒治庸力度,着力解决干部管理不严问题”,彻底根治“懒政”弊病。
治理“懒政”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建立公务员退出机制,通过竞争考核,坚决把不合格公务员及时淘汰出公务员队伍,努力建设一支能吃苦、讲奉献、敢担当、有作为的公务员队伍。因为对公务员“懒政”,作为服务对象的群众最能亲身体会,也最有资格评判,所以要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根治“懒政”的良药。还要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并在此基础上开放媒体进行有效监督,运用社会监督让“懒政”现象无处遁形。
建立长效机制,用规章和制度来杜绝“懒政”,让警钟长鸣,从根本上消除公务员“懒政”之气,助长勤政作风。(文/李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