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亲切语气词,这是“文字讨好症”吗?

发布时间:2022-12-30 15:46:00 中国文化网

图文:邹雨晨

面对日常线上的通知和工作

有些SUSTer会字斟句酌地修改词汇

习惯性地加一些语气词

显示出自己是在积极回复对方

让对方看起来更舒服

总感觉只回“收到”两个字

不足以满足“文字社交”的需求

【比如把“好的”说成“好滴”

把“知道了”说成“知道啦”

在句末加上“啦”“哒”“吖”等语气词

还有可爱的颜表情和各种表情包】

在脱口秀演员杨蒙恩引发热议的一条微博中,

这个现象有了自己的名字——

“文字讨好症”

把“来了”说成“来啦”,这是文字讨好症吗?

面对这个问题

不同的同学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接下来几段以对话形式排版)

回复一两个字你说我敷衍,

回复亲切点你说我讨好,

你还要我怎样,要怎样~~

虽然都无伤大雅,

但我很想知道

这样一直反复雕琢和装饰言语难道不累吗

有点徒增社交压力的感觉了

文字聊天的时候表达友好一些不是坏事,

友好的表达不等于讨好呀

我发消息时加上语气词或者表情包

完全是为了尽可能表达出来自己的原本真实意思

而不是为了讨好

我其实也不想在网上这样说话

但是如果不这样总感觉自己语气太生硬了

从而开始怀疑自己是否会冒犯到对方

在SUSTers的各抒己见中

我们能看出来

语气词和表情包能构建一个更舒缓的语言交流氛围

有助于在人际交际过程中更准确地进行表达沟通

同时

也为不习惯于这种表达方式的同学

带来了一些苦恼

让他们隐约看到了社交内耗的影子

这样看来,“文字讨好症”一名确实有其合理性

但我们该如何更全面理性地看待它呢?

从社会学角度看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王鹏副教授认为“文字讨好症”在一定程度上是给大家带来了不便。他表示:“文字讨好症”证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大家工作压力大,很多情况下无法当面沟通工作生活,大多数是通过网络方式实现。因此,这种情况下,人们还要注意对人表达尊重,所以就需要增加一些语气词和表情包,然后反复斟酌再发送。

同时,王鹏教授也表示“这很正常”。科学技术改变了社交方式。以前面对面就能说话,现在为了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亲近程度,需要增加语气词和表情包。中国有句老话,礼多人不怪,当代年轻人用这种数字化的虚拟方式来跟不限于周围的人社交,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是外部环境变化了,导致我们的生活、工作、社交方式也随之变化。

从心理学角度看

在成都心动力青少年心理关爱中心理事长、心理学专家张珂博士看来,使用“文字讨好症”这个词语,本身或许不恰当。

他认为使用一些语气助词不一定是为了讨好对方,而是尽可能让语言文字不那么“中性”或被误认为“带有攻击性”,让我们能成功传递出一种积极友善的信号。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被别人误判为攻击性语言的概率,以及担心交流不畅带来的焦虑感,有缓冲和放松的作用在其中。

在了解过两位专家的看法后,各位同学对“文字讨好症”是不是有了更清晰立体的认识呢?首先,面对具有两面性的新兴事物现象,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去接纳;然而,接纳“文字讨好症”绝不等同于提倡形式主义,我们应该坚决拒绝花言巧语不干实事的行为,不以波浪号颜表情多少而论工作成果,减少无意义的浪费口舌。

一些小建议

“文字讨好症”带来的影响是两面的,也说明我们在生活中运用“文字讨好”也需要分清场合:

如果是发送正式工作邮件、下达通知或传达任务时,尽量不要用到语气词,因为这时候语境氛围通常应为严肃的。

而在平时和他人用文字交流时,因为看不到对方的语气表情,适当运用语气词能更多传达一些语气信息,让交流显得温和、不生硬。

当然,对自己和他人身上出现的“文字讨好症”,也应客观对待:

对自己,我们应该不卑不亢,减少情绪内耗,对“讨好型人格”说“NO!”,积极寻求自洽。

对他人,我们应该做到尊重理解,尊重使用和不使用语气词表情包的人,尽量不在有意无意中向他人施加社交压力。

“文字讨好症”看似是区区小节,却也不容轻视。作为陕西科技大学的学子,我们在科学技术领域探索前行的同时,也不应丢失了人文情怀和社交温度。希望大家都能在成长的道路上实现悦己又悦人,共同构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助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

编辑: 李芳华 来源:财讯网
0
延伸阅读
a04-正文-广告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