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戏剧东城”建设,繁荣东城戏剧创作,更好地开展好戏剧品牌活动。1月14日下午,由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东城区文化委员会、东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东城戏剧家协会联合举办了2016年东城区戏剧创作研讨会。
中共东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朴学东,东城区文化委员会主任李承刚,东城区文联常务副主席王富国、国家一级编剧、东城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东才、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名誉会长颜振奋,《中国剧本》原主编、著名戏剧评论家温大勇,《文艺报》艺术版原主编、著名编剧、评论家杜家福,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评论家冯亚、国家一级演员、东城曲艺家协会主席宋德全、北京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田伯平等30余位剧作家、戏剧评论家和各戏剧院团表演艺术家出席了研讨会。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剖析了东城区原创话剧《曲韵钟鼓楼》的创优经验,梳理总结了近年东城戏剧创作、演出情况,重点围绕2016年东城戏剧创作、“戏剧东城”品牌建设、繁荣戏剧演出市场等内容进行研讨。
本次研讨会是东城区首次举办的戏剧剧本创作研讨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推动东城戏剧的繁荣发展,挖掘戏剧人才,发现成熟作品,搭建专业院团与创作者的联动平台,联通作家与评论家的互动渠道,增进戏剧创作人才交流学习的机会,为建设“文化东城戏剧东城”所做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关背景
原创百姓剧目《曲韵钟鼓楼》获好评
东城区原创百姓剧目《曲韵钟鼓楼》成为2015年北京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最大的亮点。该剧讲述了老北京母女两代鼓书艺人一家人悲欢离合的故事,同时也展现了鼓书这门曲艺艺术的发展与变革的历程。
剧中,女儿柳絮飞外出走穴演唱流行歌曲,外孙朗帅热衷摇滚,不愿学习家传的鼓曲,整个剧情即围绕这样的冲突展开。直到最后,柳絮飞知晓自己的身世,感动于生父的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和养母柳世芳一生捍卫坚守鼓曲艺术的情怀,所有人齐声颂唱,终于找到了民族艺术的根与魂。
国家一级编剧李东才因对曲艺文化的情有独钟,一直希望可以创作一部切切实实写曲艺的作品,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走访,数年磨一剑,《曲韵钟鼓楼》终于得以呈现。
荣获2014金狮奖最佳剧目奖的青年导演孙哲在整台戏的处理手法颇有亮点,其中一个段落,在舞台上分设了两个表演区,一边是四合院里的小屋,一边是柳絮飞与贝克巴黎家中客厅,利用灯光的明暗,两组人物分别交流对话,简洁明了,台词背后的寓意又相互交织。让更多的人关注、热爱曲艺,让曲韵飘进更多的城市。
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是由东城区政府主导的一项惠民戏剧活动。2010年至今,展演季始终扎根东城区丰饶的戏剧土壤,推出了一批本土原创剧目,从《锣鼓巷的故事》、《前门人家》、《南锣七号》,再到《隆福寺》,老北京的那些记忆在东城区的戏剧舞台上得以延续。通过政府搭建的全媒体渠道,公开面向专业表演团体及辖区内社区、学校及单位征集参演剧目,由学生、社区居民等非专业人士出演的剧目占展演季剧目的1/5。
创戏剧数东城、看戏剧到东城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的文化资源优势明显,戏剧资源得天独厚。据统计,东城区表演团体数量近80家,以戏剧、音乐、儿童剧为主的演出剧场29个,占北京市艺术类剧场的三分之一,演出年收入由2010年的1.8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4亿元,初步形成了“创戏剧数东城、看戏剧到东城”的戏剧文化氛围。
“十一五”规划前期,东城区就把推进戏剧工作作为全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2007年,东城区初步提出戏剧文化城理念,2008年以来,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成立“东城区戏剧建设促进委员会”协调区内外戏剧发展政策,出台《东城区关于推进首都戏剧文化城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打造“首都戏剧文化城”的发展目标,颁布《东城区戏剧发展公益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东城区戏剧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暂行办法》,五年内,每年安排1000万元戏剧产业发展引导资金、300万元戏剧发展公益补贴资金扶持戏剧文化建设。
如今东城区形成了五大剧场聚集区:以首都剧场为主的王府井聚集区、以保利剧院为主的东二环聚集区、以中央戏剧学院为主的南锣聚集区、以刘老根大舞台为主的前门聚集区、以红剧场为主的龙潭聚集区;拥有“北京•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中国儿童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等戏剧品牌活动;吸引了杨丽萍、吴谅等文艺界名人入驻;创作演出了10部东城题材的话剧。此外,在东城区公共文化服务导航网建立“看戏赠票”平台,开展“百场戏剧进基层”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对戏剧文化的需求。
打造“中央政务服务区、首都文化中心区”
东城区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面积41.84平方公里,辖区常住人口91万,7.8公里的中轴线纵贯全区,拥有城区仅有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天坛。全区共有文化馆2个、图书馆2个,街道文化中心17个、社区文化室182个,万米以上文化广场5个,5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广场27个、社区文体休闲场地近400个,博物馆34家。
文化是东城区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集中体现了首都文化的特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市领先,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各级各类文化机构云集于此,是北京专业艺术院团、演出场所、博物馆最密集的城区。文化资源品级高、数量多、门类齐全。是北京市首个全国文化先进区,“一刻钟文化圈”和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先行者。
2010年,东城区在全市率先编制了20年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了建设“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的总体定位。以“总规”为龙头,先后制定了《“人文东城”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重要规划和政策文件,切实加强文化建设。2013年11月,东城区“公共文化资源分类供给”被文化部正式列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同时,文化部宣布东城区代表北京市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名单。在创建期内,东城区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目标,努力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积极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让更多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文化服务。确立文化创意产业支柱地位,健康发展的文化市场已成为文化资源供给的重要渠道。文化已经成为东城区最响亮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