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区开展2024年“香城少年 非遗探秘”研学体验活动

发布时间:2024-07-02 09:03:36 中国文化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非遗研学得到广泛关注,为进一步提高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推动天府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都区文化馆推出一系列非遗项目研学、体验活动,通过“知悉非遗、观摩非遗、体验非遗”,激发青少年对传统优秀文化浓郁兴趣。

<span class=

据悉,该馆将在7月暑期期间推出“香城少年 非遗探秘”研学体验系列活动,活动由新都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主办、新都区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新都区文化馆承办。

新都区文化馆通过对全区非遗项目进行梳理分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遗研学课程,课程包含 :金银制作技艺(烧蓝制作技艺)、传拓技艺、新繁传统药浴制作技艺、新繁棕编制作技艺、蜀绣技艺、古琴赏析体验等非遗项目。让青少年走进非遗、触摸非遗,现场感受非遗的魅力,使之根脉相续、永葆活力同时增强新时代青少年文化自信自强。

<span class=

《新繁棕编》

新繁棕编技艺起源于清代嘉庆未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清代嘉庆末年新繁妇女即有“析嫩棕叶为丝,编织凉鞋”的传统。在秀丽的乡村和农家小院,随处可见当地妇女用洁白细腻的棕丝编织着一件件神奇的手工制品。尤其是拖鞋堪称新繁棕编一绝,它具有舒适透气,美观大方,轻便无污染,且防潮耐用的特点,因此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

《金银制作技艺(烧蓝制作技艺)》

烧蓝是我国传统的首饰工艺之一,是以金银为胎器,敷以矿物釉料烧制成,尤以蓝色釉料与银色相配最美而得名。由于这种“蓝”只能烧制在金银器表面,因此也称为“烧银蓝”。烧蓝工艺不是一种独立的工种,而是作为一种辅助的工种以点缀、装饰、增加色彩美而出现在首饰行业中,烧蓝的色彩具有水彩画的透明感。烧蓝的“蓝”是烧制后形成的类似低温玻璃晶莹亮丽。

《传拓技艺》

传拓技艺是拓印术,旧时也称蝉蜕术,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印刷技术。具体来讲,就是将纸紧覆于碑刻、青铜器、甲骨、陶瓦器、印章封泥、古钱币等器物之上,采用墨拓手段,把上面的字体、图形、纹饰拓印在纸上的一种技术,相当于古代的复印机和照相机。传拓一般需要五道工序连贯组成,包括清理器物、上纸、上墨、揭取、修复等工艺顺序。传拓的每一道工序都有各自严格的操作过程,每一道工序之间都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且具有较强的传统手工技艺。

<span class=

<span class=

《新繁传统药浴制作技艺》

“药浴”,新繁民间叫“洗药水澡”。在道家是养生疗病方法的首选,在中医理论中,“汗法”被列为八法之首。“灸法”起源于远古时代,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用烧热的石块等物品对局部加热以治疗疼痛,这就是原始的“热熨法”。后来人们曾用松、柏、竹、榆、桑、枣等不同的树木,点燃后熏烤身体的一定部位来治疗不同的疾病,称为“八木之灸”。

《蜀绣》

蜀绣,又称“川绣”,与苏绣、湘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是指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主要指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一带的刺绣。自古以来,蜀地便是养蚕圣地,古代人们通过用针线在蚕丝织成的绢帛上织出花鸟鱼虫等图案用来装饰和祭祀,便形成了蜀绣。

《蜀派古琴》

古琴,最早可追溯至数千年前的商周时期,最初的古琴称为“瑟”,后来发展演变成为现在的“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琴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演奏技法、音乐体系和艺术风格。而根据这些演奏技法、音乐体系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古琴又分为了浙派、蜀派、徽派、闽派等多种流派。

此次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参非遗技艺学习,从理论走向实践,并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好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发展。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

延伸阅读
a04-正文-广告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