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芙慧《清明上河图》掐丝珐琅画创世界纪录

发布时间:2022-09-14 11:21:04 中国文化网

2022年4月18日至7月8日,潍坊工商职业学院幼教艺术学院教师张芙慧带领28名学生,历时80天,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面构图,精心绘制出一幅大型突出色彩效果的《清明上河图》掐丝珐琅画。画芯宽度为58厘米、长度为975厘米,掐丝珐琅画面积为5.655平方米,成功创造了世界最大的《清明上河图》掐丝珐琅画世界纪录。

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为传承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创新,培育在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张芙慧和同学们一起克服克服层层困难,挑战掐丝珐琅画世界纪录。

该作品从画板制作、画面创作及作品装裱均由张芙慧老师带学生动手完成,通过世界纪录的成功申请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学生的团队精神,对后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积极促进了诸城市非遗事业发展,助力潍坊市“东亚文化之都”创建;.这种创新工匠精神的培育方式,将打造山东职教高地建设的新亮点。

掐丝珐琅画脱胎于古老的景泰蓝工艺 ,它起源于元朝,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在明清两朝是皇家御用,有“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之称,是一道传统工艺美术品。到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得到了空前发展,皇宫里日用品桌椅笔架建筑物都有他的身影,它上面的花鸟虫草图案生动多姿,龙凤图案越显刚柔相济,色彩上还添加了淡白微绿的天蓝,如琉璃般凝重的钴蓝,以及像蓝宝石般浓郁的宝蓝,这让掐丝珐琅在表现内容上,走上了一个新纪元。

掐丝珐琅画是利用氧化铝和天然彩砂或釉料在木板、塑板或金属板上作的画。其特点是画面用“.金丝”做线,以釉料或彩砂填色,豪华典雅,色彩丰富饱满,具有极强的立体效果。画面经特殊工艺的处理,具有耐腐蚀,可擦洗,不易破损、用釉料做的作品有千年持久不褪色等特点。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一幅精美的掐丝珐琅画首先从绘图开始,先用铅笔在木板上进行构图创作,将线稿拓在画板上。

第二道工序是掐丝,掐丝和粘丝是制作过程中很重要的步骤,掐丝掐得好坏决定了画作的美观度,每一条曲线,每一个转折,每一条金黄的丝线的邂逅都展示出掐丝珐琅手工艺独有的艺术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坚守,又需要心手相传。此幅作品的创作不仅让同学们放松了心情,陶冶了情操,让大家在实践中领会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巨大魅力,感悟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坚定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和信心。

在心灵手巧的同学们手上,百炼而成的金银铜等金属物转瞬间变成绕指柔,如穿针引线般被信手拈来勾勒出他们心目中的清明上河图。

第三道工序是点蓝,也是掐丝珐琅画最考验制作者的基本功的一道工序。

点蓝的材料有两种:第一种是釉料:它是地下纯天然矿物质提取研磨,加工成彩色砂状颜料,目前市面上有350多种颜色,具有厚重立体感强,千年不变色等特点,用这种材料制作的作品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第二种是彩砂:也是这幅作品的点蓝材料。它的原料是石英石,采用进口染色技术烧制而成,无毒无味、颜色鲜艳、遇水不掉色、沙粒精细;现在彩砂只有100多种颜色,所以制作者要有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对色彩知识有充分的认识,比如色相、色度、冷暖关系这些都需要了解。然后才能根据画面的要求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色调来。要靠教师和学生多年的经验来一点点摸索,进行创作。

经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一副画面清晰,色彩丰富,晶莹剔透,立体感强的掐丝工艺的《清明上河图》就这样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在学校领导的高度支持与关注下,此幅作品的制作充分点燃了高职在校生的自信之火,成功创办了 “灵动”的现代职业教育新模式。

掐丝珐琅技法的《清明上河图》在师生们经过作品的构图、掐丝、点蓝、固化装裱等环节的淬炼下制作完成,在工艺变课程、作业变作品、批改变展览、非遗进校园等教学思路的基础上探索出“工作坊”式的艺术性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指引了新道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

编辑: 李芳华 来源:榕城网
0
延伸阅读
a04-正文-广告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