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回头金不换,积善行德做贤人

发布时间:2017-05-22 14:22:31 中国文化网

----专访孝行天下·游学会义工团团长沈太丞老师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我们在他人的善意中总能感受到温暖;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因为我们在他人的恶行中也会觉知到恐惧。好与坏,善意与恶行,每天都在上演,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有约定俗成的道德准则和法律制度作为评价标准。

“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自己的选择,而非时代的结果”,今天,我们采访的沈太丞老师如是说。五十岁之前,贴在他身上的标签无非是“坏人、恶霸、犯人……”,而现在,56岁的他,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会虔诚地尊他一声“大得老师”。

\

编辑:李小平 摄影:马桂龙

记者:沈老师,您的人生经历和转变可以说是充满了故事性和戏剧性:从在东北老家四进监狱到混迹深圳多年,最终落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片慈爱的土地,您是如何定义或者概括自己的曲折人生的?

沈太丞老师:罪恶累累—改过自新—积善赎罪,我的人生如果按阶段来分,基本上就是这12字。可以说是,兜兜转转很多年,洗净恶念,终获重生。

记者:沈老师,如果不介意,您方便和我们讲讲四进监狱的特殊经历吗?

沈太丞老师:没问题。我的老家在辽宁鞍山,我出身于60年代初,成长于动荡不安的文革年代,那时家中兄弟姐妹一共九人(后不幸夭折两个),全靠父亲一人在工厂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母亲则辛劳地照顾全家人的生活。

少年时代的我,面对物质贫乏的现实,精神迷茫的困境,相信的只有自己的一身蛮力和强硬拳头,那时我非常的暴躁,内心充满了戾气。从13岁辍学那年,我就开始混迹街头,打架斗殴、抢劫、敲诈、勒索,年少气盛到无法无天……彼时,严父的棍棒,慈母的眼泪和法律的制裁都并未唤醒我内心的良知。

\

(年轻时,混迹黑道的沈太丞)

从19岁开始,我就因为犯事进了四次监狱,每次都是母亲泣不成声地来探监。当时我真的非常地混蛋,坏事干了很多,内心却对社会、对时代、甚至是对父母都充满了怨恨,从未意识到自己犯了错,一心还只想着打出一片天下,实现自己的霸主地位。我的父亲是位勤勤恳恳的工人,工作几十年,从未迟到早退请过假,我的母亲是位善良朴实的家庭妇女,我的犯罪行为无疑让我的整个家庭蒙羞,但是当时还觉得是自己时运不济,出身不好,一点醒悟的想法都没有,现在想想真是无法原谅那么可耻的自己。

\

(积极参与爱老、助老公益活动的沈太丞老师)

记者:那沈老师是什么时候来深圳的?当初为什么要离家南下呢?

沈太丞老师:1989年,我第四次从监狱被放出来才一周的时间不到,就又因为所谓的兄弟义气帮朋友打群架,持刀捅伤了人,当时,我以为自己失手杀人了,怕被警察抓到坐一辈子劳,于是就亡命跑路到深圳,我给家里带来了灾难,六年不敢回家,也从未打电话给父母,后来听说被砍伤的人并不严重,家里人花了很多钱才跟对方和解,我才不被警方追究。很多年后,听妹妹讲,我的母亲因为想我都快哭瞎了双眼,每天都盼着我回家,现在想起这件事情就觉得痛心和内疚。

记者:在深圳打拼的日子里,您是怎样度过的?

因为我没有读什么书,又没有一技之长,于是又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成了黑社会混混:帮人收保护费,打架滋事更是家常便饭,做了很多违法乱纪的事情。后来自己也开始学着做生意,一度家产很丰厚,但是我终究是没有做生意的头脑,加上暴富带来的浮躁还有本来就养成的恶习,挣来的财富也总是来来去去留不下来。

\

(沈太丞老师表演手语舞《游子吟》)

记者:沈老师,您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传统文化?

沈太丞老师:我这辈子最感谢的人除了自己的父母,另外就是赵邦亨先生,他是我人生的贵人,更是引路人。赵总以前因为开赌场、参与黑社会被判刑17年,在监狱中,他接触到了传统文化,深受感化,于是出狱后就开始积极奔走在公益慈善这条道路上。赵总和我是过命的兄弟,他不想看到我继续沉沦堕落,于是就劝说我参加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是在2008年,赵先生带着我们一起来到安徽汤池小镇,在那里进行了为期7天的封闭式学习,当时老师主讲的是《弟子规》和《幸福人生》课程。47岁的我,才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是个大大的不孝子,对不起生我、养我的父母,生平第一次给我母亲买衣服就是在汤池小镇,听我姐姐说,我老母亲感动的都舍不得穿,还一直念叨这个儿子终于懂事了。

记者:沈老师,您觉得传统文化最触动您的地方在哪里?

沈太丞老师:其实,我是一个很顽固不化的人,自08年接触传统文化后,心性一段时间内有收敛,但是并未真正领悟到其中的深意和内涵,感动只是瞬间的,而且只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直到2012年,由于赵邦亨先生的引荐,我认识了康金利老师,康老师本来是一个死刑犯,因为表现好改判,刑满释放后就开始通过传统文化来教化和感召服刑人员,他的经历对我触动很大,现在我也是和康老师一起受邀为全国监狱的服刑人员免费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在这期间,我和家庭,和妻子的关系也有了很好的缓解,我觉得传统文化能不仅能教化人心,感化恶念,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自身的改变带来好福气。

\

(宣扬传统文化的沈太丞老师)

记者:关于父母,关于孝道应该是您内心最不能触碰的伤疤,也是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但是现在我们了解到,您一直奔走在推广和普及“孝基金”、“孝亲教育课程”和“孝道公益讲堂”的慈善之路上,为什么您愿意和大众揭开这个伤疤,分享这种痛苦的愧疚感呢?

沈太丞老师: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在我母亲去世时,才真正理解到了。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就是我的妈妈,她在世的时候,因为我这个罪孽深重的儿子受苦受累受人唾骂,等儿子醒悟过来想给她老人家尽孝已经没有机会了。我不希望别人和我一样,带着这份罪恶感内疚的活下去,所以,我希望通过“孝行天下·游学会”这个推广孝道文化的好平台,去告诉不孝的儿女们及时行孝,侍奉好双亲。

记者:沈老师,您现在的主要身份是“孝行天下·游学会”的义工团团长,平时您的工作是什么?未来,您又将带领您的义工团队做哪些慈善活动和规划呢?

沈太丞老师:“孝行天下·游学会”是一个非盈利的公益性慈善组织机构,有很多爱心义工已经自愿无偿地加入了我们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作为义工团团长,我负责管理日常的行政事务和义工培训工作。未来,我们将会把游学会的活动由广东推向全国,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慈善活动组织来感染身边的人懂孝--行孝--传播孝,让中国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其传统价值。

\

(奔走在公益慈善之路上的沈太丞老师)

记者:作为孝行天下·游学会的主要发起人和荣誉股东,听说沈老师您在2016年特意参与了许昌游学,关于这次游学,也请老师和我们分享一下。

沈太丞老师:我们知道,许昌自古以来就是中原腹地,历史韵味厚重,文化气息浓郁,华夏民族的很多传统文化就发源于此地,文化部门和爱心企业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慈善很好地结合了起来,用接地气的实际行动去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在这49天的修学过程中,我也是跟着游学会的老师们一起到社区、到农村去力能所及的帮助困苦中老人和孩子,那份真诚和感动真是历久弥新。所以,许昌游学归来后,我就在想如何把它创新性地、因地制宜地在深圳这座年轻时尚的城市推广开来。

记者:最后,请沈老师送给我们迷茫的年轻人一些祝福和忠告。

沈太丞老师:传统文化改变了我的命运,改变了我的心态,让我认识到自己对父母的不孝,希望通过我自己的这个负面典型案例告诫更多的年轻人珍惜当下,珍惜生活,敬爱父母。同时也希望所有的学校、企业在主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召下:学会感恩、净化心灵,洗涤污垢,日行三善,发自内心的做善事,积福报。

延伸阅读
a04-正文-广告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