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后”到“00后”,我们选择了6位武汉人,听他们讲述自己与中国女排之间的特殊情结。通过他们的讲述,你也许就能明白,为什么我们都会爱上中国女排。
“50后”陆鸣 没有女排精神,就放弃吃舞台饭了
“早上和妻子在家看女排决赛,整场比赛看得心惊肉跳,关着门都能听到隔壁邻居家一阵阵惊呼、叫好!”
陆鸣,1957年出生于汉口球场街,现为武汉市说唱团团长的他,在中国女排夺冠的第一时间,发送了自己制作的秒拍视频,并附上感慨:“中国女排,勇夺冠军,铿锵玫瑰,里约绽放!”在陆鸣看来,女排精神就是“坚持”二字,这种精神也一直影响他至今。
“比赛会结束,金牌会褪色,生活还要继续,女排精神却一直在。”陆鸣对长江日报记者说,在他年轻时,女排是最受关注的体育赛事。他回忆说,那时为了观看女排比赛,有的工厂甚至给职工放假。在没有普及电视的地方,有的工厂甚至在厂房直播比赛,大家一起围坐着看。
陆鸣说,如今自己快60岁了,看着曾经的“铁榔头”郎平带着女排“登顶”,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回想起1975年,自己刚进入武汉说唱团当演员,由于生性内向,很少与人交往,曾经面临着多方质疑。“甚至有老师当面指出,说我形体条件差,身体僵硬、死板。”陆鸣说,那时自己也很沮丧,也开始产生怀疑,胆小的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吃舞台饭?
“正是女排的坚持精神,不断鼓励着我。其实当时放弃就放弃了,但我发现自己打心底喜欢这个行业,当初考官收了我必定是我有一定的长处。”陆鸣说,女排的坚持激励着自己,自此之后,每日每夜练习吹拉弹唱,狠下心,吃得苦,即使经历再多挫折蜚语,也永不放弃。时至今日,陆鸣都常常教导晚辈们,面对困难,要永不放弃,不屈不挠,像中国女排一样敢于拼搏。
“女排精神就是坚持,竞技就有输赢,不可能每一场都胜利。”陆鸣说,但中国女排能一次又一次站在决赛场上,绝不言败,绝不放弃,誓要拼尽最后一口气奋战到底,这正如人生一样,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难免有低谷,低谷的时刻,就需要我们“坚持”下去。 (记者高萌)
“60后”陈淑华 从袁心玥身上看到当年郎平的影子
昨天中国女排夺冠的那一刻,家住关山的陈淑华大声地叫出了声。她说,30年前看中国女排的感觉又回来了,这样激动的心情已经很久没有过。
陈淑华说,中国女排上场赢了荷兰队后,她就每天数算着日子,期待决赛之日。昨天一早就开好电视,等着看比赛。
“太紧张了,中间一度不敢看电视。”陈淑华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昨天整场比赛她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第二、三局,实在太紧张了,她走出房间不敢看,忍不住想看,又进屋看看,“发现比分被反超,还怪自己一看就让中国队落后,又赶紧出屋”。
她认为,中国女排能胜过比自己更有力量、身材更有优势的对手,靠的是坚韧的意志,这与她十几岁时看的中国女排一脉相承。
陈淑华回忆,上世纪70、80年代,她就迷过排球。那时武汉的学校条件不好,少有拥有排球场的学校,所以当时的年轻人只能追着中国女排的比赛看,却并没有实际操练的场所。
“那时我们家有一台黑白电视,邻居几家人都来我们家看。”她说,印象最深的是1981年女排世界杯夺冠,所有人都沸腾了,认为那是中国的骄傲,是国力的展现。“当时最喜欢周晓兰,她被称作‘天安门的城墙’,人也长得那么美”。
她告诉记者,现在的中国女排运动员中,她最喜欢1号袁心玥,因为从其身上能看到郎平的影子,在赛场上怒吼的样子非常能提振队伍势头。陈淑华认为,这些年女排运动员的变化也极大,现在的运动员更开朗、活泼,不像过去运动员那般拘谨、有束缚。 (记者耿尕卓玛)